我國物流標準化文獻研究現狀
1文獻分析方法
在 CNKI 網絡出版總庫中以 TS =(“物流標準化”) 為檢索式檢索相關文獻,時間 2000—2016
年,數據來源類別選擇全部期刊,共得 1502 條文獻數據。題錄信息包括: 標題( T1) 、作者( A1) 、期刊名稱 ( JF) 、摘要 ( AB) 、關鍵詞 ( K1) 、機構( AD) 、出版年( YR) 等。
鑒于某領域論文數量及增長情況是衡量某領域發展情況的重要指標之一。故筆者利用 CNKI 內的指數分析對文獻數據進行統計,得出 2000—2016 年該領域文獻的發文量,并對其運用 Noteexpress 進行數據分析,以了解物流標準化的學術發文量及其增長情況。其中,文獻發表數量居前列的 15 個單位機構稱之為核心群體 ( 如表 2 所 示) ,共 發 表 相 關 文 獻51 篇。
表 1 文獻發表數量表
排序 | 研究機構 | 發文量 |
1 |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6 |
2 |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 | 5 |
3 | 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 5 |
4 | 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倉儲技術與管理分技術委員會 | 4 |
5 | 曲阜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 4 |
6 | 遼寧省標準化研究院 | 4 |
7 | 中國物流生產力促進中心 | 3 |
8 | 北京物資學院 | 3 |
9 | 廈門市標準化研究院 | 3 |
10 | 廣西壯族自治區標準技術研究院 | 3 |
11 | 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 | 3 |
12 | 上海市標準化研究院 | 2 |
13 | 東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 2 |
14 |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經濟學院 | 2 |
15 | 軍事交通學院 | 2 |
根據文獻的獲取途徑及期刊權威程度,研究范圍鎖定在經濟管理類學科中較為權威的 CSSCI 類中文核心期刊內,具體包括: 《中國管理科學》、《中國軟科學》、《資源科學》、《科技進步與對策》、《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等,以“物流標準化”作為摘要檢索詞,以 2010 - 2016 年為時間范圍,在 CNKI 上檢索到的文獻結果為 34 篇。
根據檢索結果,除《中國流通經濟》占 14 篇以外,其余期刊都不超過 2 篇,可看出《中國流通經濟》作為收稿方對物流標準化問題的關注度高于其他期刊。
據圖 1、圖 2、圖 3可知,從歷時性上來看,近十六年來的文獻發表在 2012 年達到高峰,為 6 篇,占總文獻數量的17. 6% 。其余的小高峰年份為 2006 年、2007 年、2009 年,都分別是 4 篇,分別占總文獻數量的 12% 。從歷史起伏狀況上看,文獻數量在 2012 年之前總體呈上升趨勢,從 2012 年到 2016年有較大回落。
在所受到的資金支持和重視程度上,山西省、浙江省、湖南省的軟科學研究計劃走在了前列,浙江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對物流標準化問題進行了研究,說明物流標準化的課題研究在學術領域占據一定地位。在 H 指數上,被引用 10 次以上的論文僅有 8 篇,表明目前學術界對該課題的研究成果尚沒有引起廣泛影響。
2物流標準化文獻的研究熱點
2.1 物流標準化整體建設思路及主要實現方式
在國際層面上,吳育華等( 2007)[5]根據國際物流業的特點探索得出國際物流的五大發展趨勢。張寶友等( 2013)[6]在前人“標準數量”的基礎上加入“標準委員會、標準研究經費和專利數量”作為國際競爭力影響程度的判斷依據,以我國物流產業及其相關部門的標準化相關指標為數據來源進行實證研究,四項指標對我國物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次序。另外,張寶友等( 2012)[7]還從物流標準與物流產業競爭力兩者間的中介變量著手構建實證模型研究中介效應,指出在中介效應中明顯的變量為市場競爭、技術創新和企業盈利能力,相對而言不明顯的變量則是政府規制。
在國內,李松慶( 2003)[8]提出要從國家層面建立起物流標準化的建設管理機構組織、注重國內物流標準與國內實際條件及國際環境的雙向協調性、以大力的資金投入做直接支持以貫徹物流標準化工作的實施落地和監督管理。李太平( 2008)[9]通過對比國內外托盤聯營的發展史得出了托盤聯營的成功推行對物流標準化工作所起到的促進作用。王世鵬等( 2014)[10]則從托盤標準、經營模式、公司性質、建設周期四個方面提出了關于我國托盤循環共用系統的建設意見。
2.2 農產品物流標準對策研究
張亞( 2006)[11]提出應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法規體系、合理布局整頓秩序、健全市場提高檔次、推行農業物流新業態和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等對策。黃勇等( 2007)[12]則根據國外農產品物流模式經驗提出應著手于基礎設施投入、信息化和標準 化,以 建 立 真 正 的 農 產 品 物 流 組 織 結 構。李 學 工( 2007)[13]以實際產業基地的蔬菜為例,探討農產品如何進入超市及由農產品到超市的商業物流運營模式,結合國內外農產品商業物流運營經驗,分析歸納出四種商業模式。孟凡勝( 2008)[14]針對農副產品物流系統的優化提出應從信息平臺、物流技術和標準化等方面著眼。向麗( 2009)[15]分析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的現狀及成因,并提出從要發揮政府職能出發、引導企業參與制定規章制度,重點進行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標準化建設。郭曉莉等( 2012)[16]認為應縮短農產品物流鏈以降低成本、加強基礎建設為發展條件、發展第三方物流以提高組織化程度。
2.3具體行業及地區物流標準化建設的對策研究
在具體行業上,林自葵( 2004)[17]針對我國出版物物流的現狀提出政府主導、企業配合、提高認識、機構合作的對策。肖建輝( 2010)[18]認為可以通過培養專業人才、鼓勵壯大第三方物流企業、組建第四方物流企業以及推進物流標準化建設等方式來整合汽車物流資源并推進物流標準化建設。王宗喜( 2012)[19]指出標準化建設需在軍地物流上加以運用,通過軍地物流標準化來促進各地軍方的通力合作。王軍( 2012)[20]以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聯動發展為著眼點,提出聯動發展的理論建議。宋志剛等( 2014)[21]從理論上提出制造型集團公司物流資源整合的思路,建立起概念模型,并在某水泥生產集團的物流資源整合案例上進行驗證。
在具體地區上,張琳等( 2005)[22]針對廣東省物流發展的瓶頸提出以與國際化接軌的物流標準化建設為解決方案。馮懷宇等( 2010)[23]針對廣西地區物流標準化的現狀和問題提出了政府主導企業執行,并以政策、資金、交流合作為輔助的物流標準化工作協調機制。